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教育部联合主办的大型公益节目2025年《开学第一课》将于9月1日20点档播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节目以“铭记与奋斗”为主题,通过数字化场景再现、沉浸式讲述、实景课堂等多种呈现方式,生动讲述抗战故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引导广大青少年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14年浴血奋战,全体中华儿女以顽强的意志和英勇的斗争,付出超过3500万人伤亡的巨大代价,取得了全民族抗战的伟大胜利。节目通过一面面战旗、一封封家书、一段段讲述,追溯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程,让青少年了解伟大抗战精神如何淬炼成为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节目中,三面来自抗战英雄连队的战旗首次同台亮相,三支英雄连队的代表——“平型关大战突击连”政治指导员栗新朝、“白刃格斗英雄连”政治指导员徐尤秀、“刘老庄连”政治指导员戴天骄将现场讲述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刘老庄战斗等著名战役中发生的动人故事,展现英雄连队不畏、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与精神传承。
战火硝烟中,少年也曾挺身而出,中小学课本里的抗战小英雄王二小、雨来等事迹感染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节目运用人工智能影像修复技术,将各地抗日救亡青少年团体的珍贵照片转化为高清、彩色的动态影像。那些曾经奔走在战火中的青春身影,将以更加鲜活生动的方式跨越时空,与今天的青少年展开对话。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开学第一课》采用平行讲述的方式,带领大家回溯左权与杨靖宇两位同龄英雄的生命轨迹:一位在太行山上运筹帷幄、以身殉国;一位在白山黑水间孤悬敌后、至死不屈。节目还将独家披露左权少年时期的珍贵文物,呈现他十岁时胸怀家国、立志救国的初心萌芽。杨靖宇、左权两位英雄少年时代鲜为人知的成长故事,让同学们真切感悟何为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读懂英雄如何在抗战烽火中百炼成钢。
铭记是最好的纪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将从“历史守护者”的角度,为同学们讲述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写满证言的南京大屠杀亲历者登记表、幸存者采访等带着血泪的记忆与影像,让青少年感受那段岁月的苦难与不屈,勿忘国耻,吾辈自强。
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令青年们心向往之的延安,留下了哪些动人的青春故事?在《开学第一课》现场,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刘妮将为大家首次披露华侨青年王唯真手绘的抗战画本原件,再现延安青年的抗战生活。一位特殊的嘉宾——103岁的《黄河大合唱》首批演唱者孟于在节目中讲述了自己的延安岁月。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合唱团将与这位老艺术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同台演出,让《黄河大合唱》的激昂旋律在新时代继续奏响。
自力更生,铸就钢铁脊梁。《开学第一课》将运用AR技术等视觉特效,带领同学们“走进”黄崖洞兵工厂,感受抗战年代工人们以头盔锻铁、用钢轨造枪管的艰辛与坚守。在成飞航空主题教育基地设置的实景课堂上,歼-10飞机现场副总指挥薛炽寿与首飞试飞员雷强将为同学们讲述歼-10从论证到首飞成功的攻坚历程,激励新时代的青少年接续奋斗、勇毅前行。
厚重的历史记忆、鲜活的青春故事、澎湃的奋斗精神,在这堂课中汇聚成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并告诉我们:最好的铭记是传承,最好的传承是奋斗。
✅写观后感,重在写“感”:不少同学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写观后感应以“感”为主,“感”的内容应占全部内容的一半或以上。
✅写观后感,离不开“观”: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要让“观”和“感”相吻合,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
✅写观后感,要联系实际: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观后感的写法能自由灵活,表达方式能采用夹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但正常的情况,离不开以下几部分内容:
1、历史的接力棒已传递到我们手中,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汲取开创未来的智慧。
2、铭记,是理解先辈们在民族存亡之际,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支撑前行的力量。
1、奋斗是平凡日常里的坚持,是课堂专注、难题不弃,更是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的涓滴细流。
1、今天的和平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既要铭记,更要传承奋斗精神。
九月秋风送爽,也送来了意义非凡的《开学第一课》。今年,以“铭记与奋斗”为主题,将我们的视线带回了八十年前那段烽火连天、救亡图存的岁月。
节目通过珍贵的历史影像、英雄后代的动情讲述以及震撼人心的情景演绎,生动再现了中华儿女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的巨大勇气和牺牲精神。我仿佛看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前仆后继的将士,看到了在后方默默支持、无私奉献的百姓,听到了那一声声“誓死不做亡国奴”的铮铮誓言。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的苦难史,更是一部奋起抗争、追求民族独立的伟大史诗。
“铭记”二字,重若千钧。它并非要我们沉溺于过去的伤痛,而是要我们深刻理解今日和平与繁荣的来之不易。是先辈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日能在明亮教室里安静学习的权利。这种铭记,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力量的源泉。它告诉我们,民族的血性不能丢,家国的情怀不能忘。
而“奋斗”,则是铭记历史最好的回应。时代的接力棒已经传递到我们手中。当年的青年,为救亡图存而奋斗;今天的我们,则应为民族复兴而奋斗。这种奋斗,体现在勤奋学习、增长才干上;体现在锤炼品格、明辨是非上;体现在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局中。节目中的榜样人物,他们或在科技前沿攻坚克难,或在平凡岗位默默奉献,无一不是新时代奋斗者的缩影。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这堂《开学第一课》深深触动了我。它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历史的火炬要求我们高高举起,未来的篇章要求我们奋力书写。我将把从先烈身上汲取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具体行动,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八十载春秋流逝,但历史的回响依然铿锵。2025年《开学第一课》“铭记与奋斗”的主题,如同一座桥梁,连接起波澜壮阔的过去与充满希望的未来,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
节目深刻诠释了“铭记”的真谛。纪念抗战胜利,并非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从历史的苦难辉煌中汲取智慧与力量。那些为了民族存亡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构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内核,是任何一个时间里都不能丢失的宝贵财富。这种铭记,是民族集体记忆的唤醒,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更是前行路上避免重蹈覆辙的清醒剂。
“奋斗”是历史赋予每一代人的使命。八十年前,奋斗是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八十年后的今天,奋斗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代在变,挑战在变,但奋斗的精神底色从未改变。节目通过展现当代在各行各业挥洒汗水、创造价值的奋斗者群像,清晰地传达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从保家卫国的战场到科学技术创新的高地,从捍卫主权到建设家园,奋斗的内涵在扩展,但其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本质一以贯之。
这堂《开学第一课》是一次全民的精神洗礼。它提醒我们,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当前的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绝不会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更要求我们赓续抗战先烈那般顽强的意志和非凡的勇气,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观看节目,心潮澎湃。它让我们更坚信,唯有铭记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才能更坚定地走向未来;唯有持续不懈地奋斗,才能无愧于先烈,开创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的辉煌篇章。这穿越八十年的回响,必将汇聚成新时代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磅礴力量。